姜宇辉--探索景观的边界,创造充满意义的“地方”
《景观的连接》面世后,陆续收到了一些深耕在不同领域的专家、学者的评价。本期书评来自姜宇辉教授,他从人文和哲学的角度重新思考“景观”的意义。
姜宇辉
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,复旦大学哲学博士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。上海市“曙光学者”。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。专著有《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》与《画与真:梅洛-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》。译著有《千高原》与《普鲁斯特与符号》。
安道新书《景观的连接》,给我几点很大的触动——
space与meaningful
书中提及“真正的景观应该设计的不是空间,而是意义。不是space,而是里面的meaning”很吸引人。
在研究空间的哲学中,“空间”有两个含义,一个是space,一个是place,分别对应着中文词意“空间”“地方”。
空间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文概念,而是一个科学的概念,是一个物理学、数学的概念。众多建筑设计师设计的是空间,他们更注重空间有多大、面积有多少、长宽高是多少,如何将有限的空间打造得宽敞。从这一角度看,空间对建筑设计师来说,只是一个容器、外壳。至于空间与其中的人怎样发生关系,他们好像并不关心。
空间应该进行转换。设计应该从一个单纯的科学的概念,转向在里面真正生活的人,并与人的生活行动发生意义。“meaning”在哲学上就是指“关系”,事物与人产生关系才有意义,成为“meaningful”。
space与place
如今景观、建筑存在问题,就在于我们没有关注意义的维度。
作为一个教育者,我更关心今天的孩子与未来的教育。现在人们常常用“宅”来形容00后。其实问题不完全在孩子们,还有社会因素。当他们走出房门,外面的建筑空间没有与他们发生关系、没有产生真正的意义。
鳞次栉比的高楼与孩子们有什么关系?未来一代代的孩子出生,他们会觉得城市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?城市有什么意义?所以有必要思考“景观”一词的含义——我们设计城市、未来街区的时候,不仅仅是设计一个空间、容器,而应该将“空间”真正变成一个“地方”,一个生长的地方,一个有血肉、有感觉、有体验感的地方。
landspace与spectacle
回到“景观”一词,它也有两层意思。一是landspace,是一个积极的褒义词;二是spectacle,是一个贬义词。
当说到landspace时,脑海中浮现的是具有田园诗式的、浪漫气息的,人们可以放松自己、放飞心情,体验不被束缚、不被工业文明沾染的纯净的梦境。
然而说到spectacle,这是一个宏大的空间图景,建筑设计出来之后会对整个城市和人的生活进行彻底的异化。
因此,景观应该回到源头,回到landspace,作为一个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地方和场所,应该与我们发生意义。
如果教育与发生教育的场景发生有意义的连接,未来大学的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?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会对教室有消极抵抗的情绪?是因为学校的体制不适用于学生吸收、寻求教育知识的需要。
《景观的连接》提出,未来的教育应该是灵活的,以各种方式、以各种时空,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知识,因为教育不是填鸭。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完全打通、开放的,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上任何课,在任何地方开放人和人的连接与沟通。
教育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,但真正的改革应该将学校的“景观”改成“地方”,把教育变成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。消除孩子对空间的抵触、冷漠,帮助孩子走出“宅”的空间,走进未来的公共空间城市中。
安道的实践,不仅是对教育,也是对城市整体的彻底改变。